豆色-滲透方式形成的顏色
09 12月

豆色-滲透方式形成的顏色
有一種是既有充填又有交代形成的綠色,形成細脉浸染狀的綠色。
還有一種翡翠顏色大面積出現,人們稱之為“倉色”。
但是顏色不夠集中,比較散漫,稱為豆色。
行上稱豆種易生色,質量當然沒有那麼好。
以這種方式形成的翡翠在粗豆種的翡翠最為常見,結晶顆粒粗的翡翠,粗者可達3-4毫米。
這種早期結晶的硬玉基本上無色或很淡的綠色,而其中分佈有呈點狀或細脉狀的綠色。
這種綠色不集中,有的圍繞著先結晶硬玉顆粒分佈,所以稱之為底色,有的呈現近于平行小細脉,這些小細脉顏色鮮豔,質地也細,是很好的寶石級材料,與周圍粗顆粒的“底”截然不同的對比,
說明是兩種不同時期及環境的產物,但由於細脉厚度不大,只能造成薄片狀的飾物,如蝴蝶的翅膀。
豆色翡翠多用來做手鐲,因塊度大。
如果從成品中能懂得屬於哪一種類的顏色,就不難判斷其價值了。
大自然翡翠顏色形成的原因是很複雜的,有的情況是交錯形成的。
在豆色中也可以出現根色,這種根色質量比較好,也就是說綠色最正,瑕疵較少。
有瑕疵時,只會是白花。
團色中的烏砂種,也可以出現“根色”,我們叫“烏根色”。它具有烏砂的深綠色特點,也有根色水頭好、質細的特點,也有可能含有深色瑕疵。
“后江玉”是以產地“后江”命名的翡翠,后江地處於緬甸帊敢西北邊,主要為河床砂礦,它的原來的翡翠“根色”形成的,所以,色、種質均很好,是做戒面的好材料,但多裂,顏色綠色中帶黃。
了解更多翡翠知識
JJC國際翡翠基礎鑑定課程
Leave a Comment